交警支队长是什么级别| 鸡婆什么意思| 尿酸高吃什么药效果好| 梦见死人了是什么意思| 镜片什么材质好| 上不下要念什么| 南昌有什么好玩的景点| 小孩肚子痛吃什么药| 打粉是什么意思| 摩卡是什么意思| 猪肝可以钓什么鱼| 祸从天降是什么生肖| 小鱼的尾巴有什么作用| 皮肤暗黄是什么原因| 八面玲珑是什么意思| 怀孕吃叶酸片有什么用| 4月29是什么星座| 土耳其说什么语言| 什么属相不能住西户| 哺乳期吃避孕药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结巴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顺风耳是什么意思| 左右逢源是什么生肖| 梦见捡到钱是什么预兆| 血脂高吃什么药好| 肌膜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肺部做什么检查最准确| 怀孕小肚子疼是什么原因| 小腿肚疼是什么原因| 妈妈的手像什么| 补血吃什么| 扭捏是什么意思| 什么泡水喝可以降血糖| 国安是什么单位| 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 叫姑姑是什么关系| cbp是什么意思| 火鸡面为什么这么贵| 什么土方治咳嗽最有效| 尿急是什么症状| 口差念什么| 开字加一笔是什么字| 鹿柴什么意思| 间接胆红素偏高是什么原因| 大保健什么意思| 沙漠玫瑰什么时候开花| 冠脉cta是什么检查| 肝主什么| 梦见戴帽子是什么预兆| 发痧用什么方法好得快| 水泡长什么样子图片| 西洋参什么时候吃效果最好| ep是什么意思| 反流性食管炎吃什么中成药| 便秘喝什么茶最快排便| pcr检测是什么| 建日是什么意思| 丧偶什么意思| 5月12号是什么日子| 放疗起什么作用| 玫瑰疹是什么病| 为什么会打鼾| 绕行是什么意思| 手足无措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假性抑郁症| 芒果吃了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腰椎间盘突出适合什么运动| 8月1号是什么星座| 1129是什么星座| 孕妇吃花胶对胎儿有什么好处| 做梦梦到乌龟是什么预兆| 择偶标准是什么意思| 嗜睡是什么意思| 白细胞增多是什么原因| 线性骨折是什么意思| 爱因斯坦发明了什么| 默念是什么意思| 植物神经紊乱吃什么中成药| 鲨鱼用什么呼吸| 凝血酶是什么| 夏天吃什么食物| 618是什么星座| 完美落幕是什么意思| 3月2日什么星座| 什么叫有机| 胃胀胃不消化吃什么药| 猫咪疫苗什么时候打| 金丝雀是什么意思| 504是什么错误| 肚子疼吃什么消炎药| 男性粘液丝高什么原因| 8月26号是什么星座| 子时是什么生肖| 女人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什么意思| 梦见下雪是什么| 药流可以吃什么水果| 口腔溃疡反反复复是什么原因| 压马路是什么意思| 胃溃疡吃什么药好得快| 总胆固醇偏高是什么原因| 喝酒不能吃什么水果| 譬如是什么意思| 男人右眼皮跳是什么预兆| 蜂蜜和什么食物相克| 芙蓉粉是什么颜色| 暑假是什么时候| 手指头发麻是什么原因| 办身份证要穿什么衣服| kangol是什么牌子| 脸发红发烫是什么原因| 气血两虚是什么意思| 甲醛什么味道| 力是什么| 煮馄饨放什么调料| plus什么意思| 笑什么如花| 补气是什么意思| 咽喉炎吃什么好| 梦到屎是什么意思| 心三联是指什么| 自愿离婚要带什么证件| 玟是什么意思| 人类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肾结石有什么症状表现| 肝脏彩超能检查出什么| 什么是正颌手术| 1月1日是什么日子| 活血化瘀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母乳妈妈会便秘| 什么是中国| 有市无价是什么意思| 二胎什么时候放开的| 大三阳转小三阳意味着什么| 全血是什么意思| 骨质疏松用什么药好| 奥地利讲什么语言| 自怨自艾什么意思| 身上起红点是什么病| 嘴唇变厚是什么原因| 什么是闺蜜| 当今社会什么行业前途比较好| 手背有痣代表什么| 醋精是什么| 牡丹是什么意思| 香赞是什么意思| 白鳍豚用什么呼吸| 药物流产吃什么药| 为什么肠道总是咕咕的响| 小宝贝是什么意思| 拉拉秧学名叫什么| 节令是什么意思| 女人腿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银针白毫是什么茶| 什么样的疤痕影响当兵| 回族不能吃什么肉| 八月十五是什么日子| 腿痛挂什么科| 黑脚鸡是什么品种| snoopy是什么意思| 泰勒为什么叫霉霉| 梦见磕头下跪什么意思| 锤子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腋下老是出汗| 规培护士是什么意思| 1978年属什么生肖| 负责任是什么意思| 女人喝咖啡有什么好处| 白狐寓意着什么| 肺ca是什么病| 两个月小猫吃什么食物| 女性放屁多是什么原因| 尿道感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花椒吃多了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滑胎是什么意思| 笃定什么意思| cvc是什么| 拔完牙后能吃什么| 不出汗是什么原因| 咳嗽有血是什么原因| 少将属于什么级别| venus是什么星球| 苍蝇吃什么| 病人化疗期间吃什么好| 肾有问题有什么症状| 什么是乳腺增生| 肤专家抑菌软膏主要治什么| 火影忍者大结局是什么| 肺气肿吃什么药最有效| 伤口愈合慢是什么原因| nothomme什么牌子| 急性扁桃体化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因缘际会是什么意思| 复三上坟是什么意思| 一个王一个八念什么| 昊字五行属什么| 吃惊的近义词是什么| 腰间盘膨出吃什么药效果好| 双肺纹理增多是什么意思严重吗| 魏征字什么| 3岁小孩说话结巴是什么原因| 腹膜透析是什么意思| nbc是什么意思| 胃疼可以吃什么食物| e-mail什么意思| 成都有什么特色美食| 什么颜色对眼睛有好处| 迦字五行属什么| 夏天喝什么茶叶| 香菜吃多了有什么坏处| 喝酒胃疼吃什么药| 小腿前侧肌肉叫什么| 召力念什么| 吃的少还胖什么原因| 买李世民是什么生肖| 今天穿什么| 什么茶降血脂最好| 天鹅吃什么| 脸上黑色的小点是什么| 为什么会打鼾| 梦见黑熊是什么预兆| 二月二十二日是什么星座| 居士是什么意思| 酸萝卜别吃什么意思| 金枝玉叶什么生肖| 乳房旁边疼是什么原因| 造口是什么意思| 子宫外怀孕有什么症状| 长期开灯睡觉有什么危害| o型血和o型血生的孩子是什么血型| 红玛瑙五行属什么| 慢性扁桃体炎吃什么药| 泌尿感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才貌双全是什么生肖| MECT是什么| 舌头伸不出来是什么原因| 5月17日是什么星座| 尿酸高会出现什么症状| 744是什么意思| 腿发热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低密度脂蛋白偏高是什么原因| 月经几个月不来是什么原因| 心度高血压是什么意思| 吃什么增加免疫力最快| 腿痛去医院挂什么科| 减肥餐吃什么| 吃青提有什么好处| 展开的近义词是什么| 哥子是什么意思| 白粉虱用什么药| 老是觉得口渴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卵圆孔未闭是什么病| 打下手什么意思| 胃在什么地方| 看甲状腺去医院挂什么科| 疮疖是什么意思| 苏打水什么味道| 三价铁离子什么颜色| 男戴观音女戴佛是什么意思| 澳门打车用什么软件| 射手是什么象星座| 棍子鱼又叫什么鱼| 愚孝什么意思| 腱鞘囊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怀孕初期需要补充什么营养| 百度

贝尔:皇马尚未处于最佳状态 球队本质是赢得 

百度 ”公司销售负责人介绍说。

  中华书局前总编辑、著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名家傅璇琮先生因病于1月23日15时14分在北京去世,享年83岁。

  傅璇琮,1933年生,浙江宁波人。历任中华书局总编辑、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秘书长、中央文史馆馆员等。主要著作有《唐代诗人丛考》《李德裕年谱》《唐代科举与文学》《唐诗论学丛稿》《唐人选唐诗新编》等。

20160117_002

傅璇琮先生

  2015年底,傅璇琮先生的《唐代科举与文学》与另外4部学术著作共获华东师范大学第三届思勉原创奖。傅先生时在病中,并未莅临上海的颁奖典礼,但他还是撰写了书面获奖感言。为此,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尚君也发表了“傅先生著作获奖点评”。

  傅璇琮先生去世后,陈尚君教授接受澎湃新闻的采访,简单回顾了傅先生的学术成就。陈尚君认为,傅先生影响最大的书当属1980年出版的《唐代诗人丛考》,这也是傅先生的第一部著作,“这本书改变了国内学者研究古代文学的习惯,影响了一代学者”。

  “1950年代以来,我们比较多关注文学史上的一流作家,关注作家、作品论,关于二三流作家的着力点很少。关于作家生平,一般都是参考前人论述,对材料进行铺排和罗列,而傅先生的研究是采取非常周密的文献考订方式。”

  “傅先生的贡献是一方面扩大了学术研究的视野,使我们看到了一流作家背后二三流的作家群体。在方法上,他更多强调了文献和史学考订对作品解读的意义。而在作品解读层面上,他也追求对于历史真相的探究。”

  例如,以前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叫“旗亭听诗”,就是说王昌龄、高适、王之涣这三位诗人在一个音乐场所内听歌女唱诗,他们互相比谁的诗入歌词最多。而傅先生就通过考证认为这件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而且故事中高适的诗是王之涣去世以后才写的,这些都有确凿的证据证明。

  “傅先生早年遭遇曲折,后来是中华书局以编古代文学资料的方式将他留下,现在通行的《全唐诗》就是傅先生和王国维的次子王仲闻整理的,此外他还编过多种大作家的研究资料集。”陈尚君说。

  陈尚君还谈及傅先生作为一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对于西方文艺理论的吸收,“他本来是一个很关注现当代文学、西方文学的文艺青年,对于法国社会学派,包括朗宋等人的论述都很有接受的兴趣,非常重视丹纳的《艺术哲学》。”

  最后陈尚君表示他和傅先生在治学方向上可谓基本相同,比如在唐史研究的前辈学者里,最有成就的是陈寅恪和岑仲勉,“我觉得使我们受到更多影响的是岑仲勉,我们认为现在能看到的任何一部著作或作家记录,都是有疑问的,都应该进行文献的比较、解读以后来加以辨析以寻求真相。所以对唐诗的研究,关注的就不是一般随便阅读后的感受,而是要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场景中去。”

  “现在我们一般认为傅先生最重要的学术工作包括主编《续修四库全书》《全宋诗》等等。他在1990年代以后准备编《中国古籍书目提要》,还一直想重新整理一部大家能够信任的新版《全唐诗》,但这些工作都没来得及完成。”陈尚君说。

  此外,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研究员陆扬下午也在自己的微博上表示:“刚听说傅璇琮先生仙逝,十分震惊!傅先生对于我们治唐史者而言,是真正的开拓者,特别对我个人的研究兴趣,他的工作尤其重要。他前期的《唐代科举与文学》无疑是名作,晚年用力唐翰林学士生平考辨,是晚近唐代文史著作中最具意义和功力的著作之一。”

  北大历史系教授陆扬说,“傅先生对于我们治唐史者而言,是真正的开拓者,特别对我个人的研究兴趣,他的工作尤其重要。他前期的《唐代科举与文学》无疑是名作,晚年用力唐翰林学士生平考辨,是晚近唐代文史著作中最具意义和功力的著作之一。傅先生其实也受西方学术启发,比如丹纳《艺术哲学》。”

  而这里的这篇访谈,则呈现了傅先生和他那一代编辑在古籍整理方面的贡献。曾经有人说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整理出版的古籍,是我国古籍整理出版的一个高峰。虽然从技术层面而言,那个时代与今天相比,未可称为先进,但书名题签、绘图多出手工,富于人文气息,装帧设计自有一种朴素的韵味,引人喜爱。而从内容上来说,当时的古籍整理出版集中了一时俊彦,人物之盛,无与伦比。他们的工作,为后来的古籍整理出版立下了法则、奠定了方向。

20160117_003

  本文原载2025-08-03《东方早报·上海书评》,原标题为《傅璇琮、程毅中谈五六十年代的古籍整理与出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古籍整理出版情况,与以前相比,取得了什么进步?

  傅璇琮:新中国古籍的整理与出版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步,发展得很迅速,特别是1958年成立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以后,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走上了正轨,有了全面的安排和统一的部署。小组组长是齐燕铭先生,他那时还是国务院副秘书长,后来做了秘书长。古籍小组的成立,为古籍的整理与出版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小组成员并不多,才不到二十人,但都是第一流的学者:齐燕铭、叶圣陶、何其芳、吴晗、杜国庠、陈垣、陈寅恪、罗常培、范文澜、郑振铎、金兆梓、金灿然、赵万里、徐森玉、张元济、冯友兰、黄松龄、潘梓年、翦伯赞。齐燕铭先生是小组成员,兼任组长,郑振铎、翦伯赞、潘梓年三位分别兼任文学、历史、哲学三个分组的召集人,各分组成员也都是当代著名学者。金灿然先生是当时中华书局的总编辑。这些学者都是国务院办公室和中华书局联系的。古籍小组成立之后,中华书局就变成了小组的一个专业办公地点。

  当时齐燕铭先生是怎么主持开展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

  傅璇琮:在古籍整理方面,齐先生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首先是抓规划。1958年当年,在齐先生的领导下,文史哲三个小组分头起草了《整理和出版古籍计划草案》,草案分为文学部分、历史部分、哲学部分三册,文学部分三千三百八十三种,历史部分两千零九十五种,哲学部分一千三百一十三种。这份计划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选出几千种,列出所采用的版本,是一份精选的目录。

  其次是抓重点项目。当时定下的一些重点项目,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这些基本史籍的点校,《册府元龟》《太平御览》这些大型类书的影印,都给后来的古籍整理起到了示范性作用。1960年,齐先生与古籍小组成员经过反复酝酿讨论,又制定了一份《三年至八年(1960—1967)整理出版古籍的重点规划》(草案),这份草案列入古籍选题五百多种,根据读者的不同,分为“干部和学生读物”、“科学研究工作者和教学工作者的参考书”两大类。前者又细分为“古籍读本”、“古籍普及读物”、“古籍今译本和改写本”,后者则分为“历代名著”、“专题史料汇编”、“工具书”。他还提出影印一部分珍本、难于排印的少数有价值的古籍和有较高史料价值的近代报刊。

  最后则是培养人才。中华书局与北京大学中文系沟通,设立了古典文献专业,专门培养古籍整理的专业人才。熊国桢、沈锡麟都从这里毕业,一位成了中华书局的副总编辑,一位成了副总经理。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杨牧之、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主任安平秋,也都是那个时候从北大古典文献专业毕业的。

  齐先生当时是如何与古籍整理的学者沟通的?行事风格如何?

  傅璇琮:我是1958年夏天从商务印书馆调到中华书局的,那时候的中华书局可以说是直接在齐先生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当时中华书局的总经理兼总编辑金灿然先生常常就总体规划和具体选题给齐先生写信请示,齐先生要么回信答复,要么在中华书局送上的报告中批示。齐先生这个人,学问渊博,既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又懂得变通,工作方法灵活。这里可以讲几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六十年代初中华书局打算出清人笔记《永宪录》,发现有一段涉及台湾问题,和《明通鉴》等书的提法是不同的。我们当时很犹豫,不知道是该照原书印呢,还是改动几个字,于是向齐先生请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来谈台湾沿革的问题。不长的一封信,征引了俞正燮《癸巳类稿》、黄宗羲《行朝录》、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以及《明史》《明文在》这些书。最后他在报告上批示:“仍照原文付印,不必改字,无碍于事。”

  第二件事是,1958年7月,中华书局想重印《王静庵遗书》,向外界征求意见。有说原样重印的,有说抽印《观堂集林》《观堂别集》两种,删去诗词、寿序、墓志的,还有说删去《静庵文集》《苕华词》《人间词话》和有关戏曲的八种书的,理由是“观点很不正确”。齐先生写了一封信,具体谈了他的意见,他说:目前应择要印行,分辑出版,将来再陆续出全,旧社会有《王忠悫公遗书》,新中国反倒没有这位大学者的全集,说不过去,文集中涉及政治的部分、诗词部分,谈不上有什么毒素,“此种资料书,不是青年读物,以存真为好”。他还很幽默地写了两句:“以上意见也许类似保守,但从长远看来可能正确。”现在回看,齐先生的远见卓识是很值得佩服的。

  第三件事很有意思,1963年的夏天,张舜徽先生来北京看病,他住在饭店,但是一天要五块钱,实在太贵,于是他写信给齐先生,说:“房金每日五元,以一教书之人,如何能负担此数”,“甚盼执事转告有关部门代找一招待所暂住,以解决食宿问题”。随信附上了一份他已完成的著作目录。齐先生当时并不认识张先生,但接到信后,马上给他安排了教育部招待所住宿,还给金灿然先生写了张条子说:“看著述目录,是有学力的人,请你们联系一下,具体了解。”中华书局随即就派编辑去找张先生了。我也去见过他,后来他的《清人文集别录》就是这样在中华书局出版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齐先生是多么的有人情味,工作方法也是很灵活的。

  除了您谈到的这些重点项目之外,还有哪些比较有影响的古籍?

  傅璇琮:在我的印象中,五六十年代是比较注重普及读物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五十年代开始,陆续推出“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影响很大,钱锺书先生的《宋诗选注》、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都在这套书中,很受欢迎。这是当时的一个大项目。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也就是现在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出了《中华活页文选》,是很有名的古典文学普及读物。中华书局也出了一套《中国历史小丛书》,这是吴晗牵头搞的,后来被批成大毒草,成了吴晗的罪状之一,但当时的反响很好。

  此外,我担任编辑的一个项目也可以介绍一下。1959年、1960年,中华书局开始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一开始做的是唐朝的白居易和宋朝的陆游,后来在我的建议之下,陆续出了很多汇编。我自己做了《黄庭坚与江西诗派研究资料汇编》,受到不少关注。这也是很好的古典文学项目,一直到现在还在出书。
您当时所接触的专家里面,有没有名气不大但实际做出了很大贡献的?

  傅璇琮:有两位学者值得介绍。一位是王仲闻先生。他是王国维的次子,1959年进到中华书局工作,是中华聘请他来的。解放前,他在北京一个邮局工作,他所担任的职务据说非参加国民党不可,于是他入了国民党。这样一来,五十年代前期他就给戴上了一顶国民党反动派的帽子。1957年以后,他又多了一顶右派帽子。金灿然先生非常注意专业人才,知道他学力深厚,让他过来上班。南京唐圭璋先生辑录整理了《全宋词》,中华书局想出,委托王仲闻先生审读,他提了不少审稿意见,水平很高。浙江夏承焘先生的《唐宋词人年谱》要在中华出,王先生同样提了不少很高明的意见。文学编辑室主任徐调孚先生请王先生重新点校一下《全唐诗》,出版意见由我来写,最后署名“王全”,浙江话“璇”、“全”音近,这是徐先生代拟的。现在南京大学重新做《全唐诗》,很肯定中华出的这套书,其中王先生的贡献是不小的。他的《读词识小》曾经请钱锺书先生审稿,钱先生说这是本奇书,非常好。“文革”的时候,中华书局没批斗他,但是王先生住的地方的红卫兵斗他斗得很厉害,还抄了他的家,这本《读词识小》就遗失了,非常可惜。后来,王先生就自杀了。

  另一位是陈乃乾先生。陈先生出身藏书世家,他在上海的时候,曾经和朋友合作,收了不少古籍珍本善本,传说他后来调到北京,专门包了一节火车车厢给他运书。1958年,中华书局启动“二十四史”的整理,其中《三国志》的点校工作就是他负责的,他时间抓得很紧,很快完成,1959年12月书就出版了。但他在中华书局的主要工作,还是主持古籍影印的大项目:《永乐大典》《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太平御览》《四库全书提要》,都是他编印的。我当时不过二十几岁,是个年轻编辑,但陈先生很信任我,约我给影印本《史通》、他编的《清人考订笔记》写出版说明。陈先生这样关心年轻人,提携后进,让我很感动。

  您刚进中华书局,是在文学编辑室工作的。当时您所经历的古籍出版工作是什么样的?

  程毅中:我是1958年12月提前分配到中华书局的,在文学组任助理编辑,编发文学古籍和有关古典文学论著的书稿。1959年夏天,组织交待下来任务,让我编《海瑞集》。我当时有些奇怪,海瑞又不是文学家,这部集子为什么交给我来编呢?当时对海瑞,我也只是略有所知而已,因为我本来是学文学史的,对海瑞的了解,仅限于小说、戏曲里的清官形象,对作为历史人物的海瑞一无所知。但自己动手编书,毕竟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我从中初步学会了古籍整理的基本方法,对后来的工作很有裨益。

  现在看来,出《海瑞集》无疑是趋时的举动,就因为毛主席讲了一句共产党人应该学习海瑞直言敢谏的精神,海瑞一下子热得不得了。1959年4月份毛主席夸了海瑞。7月份就开庐山会议,批彭德怀了。吴晗2025-08-03在《人民日报》发表的《论海瑞》,已经觉察形势有了变化,专门在结尾批判了右倾机会主义,反对假冒海瑞。可是他最后还是未能幸免。出《海瑞集》对中华书局来说也是一个大问题。1962年12月,《海瑞集》出了以后,受到金灿然先生表扬,我当时还沾沾自喜。可到了批判《海瑞罢官》的时候,我就终日惴惴不安了。“文革”的时候,这更成了金先生的一大罪状,说是配合彭德怀右倾翻案风,要害是罢官。其实最开始海瑞热起来那个时候,强调的都是海瑞上万言书,不是罢官。吴晗编的京剧剧本是《海瑞罢官》。

  您所亲历的五六十年代的古籍出版情况是什么样的?

  程毅中:当时全国范围内,只有三家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还有人民文学出版社里的一个古典文学部。1958年以前还有一个出版社叫文学古籍刊行社,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个副牌,也出了不少书,大部分是影印善本。但当时这三家出版社的编辑力量还不算强,古籍整理的条件也不十分好,约请的专家学者多忙于研究和授课,能够答应的,交稿时间也很漫长。

  在我的印象中,中华书局重点是抓总集,排印了《全唐诗》《全宋词》《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影印了《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文苑英华》等。《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虽然是影印的,但也初步做了整理加工,书页上有校记,这是书上用铅字打上去再照相的,还加了断句。当时还有一个古籍出版社,这个出版社很小,但是一上马就搞《资治通鉴》。所以《资治通鉴》第一版是1956年古籍出版社出的,后来古籍出版社合并入中华书局,中华1958年就是用古籍出版社的版子重新印的。那时候的纸型也没办法大改,可以作一部分挖改,但是不能增加字,因为一动行,就“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书版都要跟着动。《资治通鉴》由十二位历史学家标点,有顾颉刚、聂崇岐等第一流学者,当时抓得比较紧,一年就点好编出来了,但也有些问题。吕叔湘先生“文革”中靠边站了,细读《资治通鉴》作为消遣,从书中挑出了一两千处标点错误,我们基本上照改了。前不久,《光明日报》上也发过辛德勇先生的文章,专谈《资治通鉴》的问题。

  虽然那个时期重点是抓总集,但也有一些别集。还有一些史料笔记,一些单行本比如《唐摭言》,五六十年代都出了。

  程毅中:《唐摭言》最早是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的三十二开的小本,后来很长时间没有再出。大多是二十四史出完以后,作为补充史料来做的。
清代毕沅《续资治通鉴》也是很早出的。后来宋代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就比较晚了。这套书的缺点是一本一本地出,不是整套一起出,第一册最后出,因为它有目录。书只能一册一册卖,结果印数不一,卖的数量也不一,压库的情况不一样,就浪费了,后来就等全了以后重新再印。我自己的也是不全的,后来要补也补不齐。那时候好几套书是这么出的,结果造成浪费,《清史稿》也是如此。主要是周期慢,比如《续资治通鉴长编》三十多册,前面二十多册都压在库里,等到出齐又配不全,所以造成了浪费。“文革”结束后出版局主持制定了一个古典文学基本丛书规划,由三个出版社分工合作,上海叫“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北京叫“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同时还定了十五个大作家,人民文学出版社承担了好几种,曹植、韩愈都归他们,杜甫当时约了山东大学的萧涤非,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做的,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出版。原因一是要求高,因为杜甫资料多,另一则是萧先生去世以后就主要由首都师大的廖仲安先生负责。他事情多,一直拖到现在,现在山东大学好像把这个事情完成了,耗时将近四十年。我们也有这个问题,从实践经验来看,李一氓先生抓得比较好。他总结了经验:一是抓重点,自己抓几部大书;二是给必要的资助,他要了钱,分给教育部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主要整理工作在高等院校,就拨一笔钱给他们掌握,古籍整理小组掌握一部分;第三是依靠群体,“文革”以前有一个偏向,定了规划以后找作者,作者的确是对口,但有各种情况,一是教学工作忙,一是年老体弱完不成任务。比如《屈原集》找的是金开诚先生,他圆满地完成任务了。《陶渊明集》找了袁行霈先生,他是二十年磨一剑。《白居易集》找了顾学颉先生,顾先生原来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老编辑,但他年老体弱,最后去世了,中华书局又找了一位年轻的谢思炜,出了现在的《白居易集》。我个人的体会是,过去有时候强调找专家,但是专家不一定能保证完成任务,这是要有所改进的,另一方面,出版社只有三家,太少了一点。李一氓先生鼓励地方也成立古籍出版社,原来怕乱出,集中到中央,后来就放权了,稿源就多起来了。

  经手的书稿中,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

  程毅中:逯钦立先生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是特别值得一说的。1959年3月的时候,中华书局得知逯先生有本《古诗纪补正》,当时他已经把其中《全汉诗》部分交给中华书局上海编辑部,准备出单行本。他的好几位同学、同事,像任继愈先生、张政烺先生都很推重他,就向他约了这本书。1962年11月逯先生和中华签下稿约,1964年1月开始,他陆续把书稿寄了过来。我们读了之后,觉得很好,但还是有些问题。那时以阶级斗争为纲,对帝王将相是格外敏感的,但逯先生总是把皇帝的诗放前头,我们建议他按年代排。还有版本的问题,他原来以《古诗纪》作底本,拿其他集子校勘,我们感到有些诗是《古诗纪》不能覆盖的,建议干脆重新来,把《古诗纪》作为一种材料。此外,还提了其他一些比较具体的校勘意见,逯先生很高兴地根据我们的意见反复修订。“文革”爆发后,稿子根本无法付印,只能留在中华书局,算是替逯先生保管,如果留在他自己手里,能不能保存,是很难说的。“文革”中期我从“五七干校”回来,他来信说要拿回去修改,改好再拿来,我又提了些意见和他商量,可是他心脏病突发去世了,此书顿时成了遗稿,有些问题也无从改起了。

  到了1975年,邓小平有一段时间主持国务院工作,抓生产,中华书局的业务那时由熊国祯先生负责,他说咱们也出点书吧,逯先生人去世了,稿子还是可以出的。我受熊先生委托去长春找了逯先生家属商量。当时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有些问题因他去世不能修改,我们建议请他的同学同事帮他修改,二是逯先生家属希望有稿费,“文革”中稿费是作为资产阶级法权被废除的。到粉碎“四人帮”以后,这书的出版终于可以落实了。因为我负责文学编辑室的行政工作,稿子交给许逸民先生全面负责,做了点小的修改、整理,书名改为《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就出版了。我们中华的出版工作是先抓总集,《全唐诗》《全宋词》《全汉三国南北朝诗》这类是排印的,还没有校勘记,逯先生这本书是做得比较好的,有详细的校勘记。

  “文革”时期的古籍出版,大概是什么情况,您能介绍一下吗?

  程毅中:“文革”之前,每一年都有各出版社推出不同种类的古籍;“文革”开始后,古籍出版就陷入了停顿状态。古籍出版受政治的影响还是不小的。这方面的情况,可以翻翻《古籍整理图书目录1949-1991》。 1959年“反右倾”运动以后,到了1960年,全国出版的古籍就只剩七十六种了,1961年是六十七种,1962年一百三十四种,1963年一百三十七种,又多了起来。这几年都还不错,到1964年又不行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挨批,很多书不敢出,一下子少了很多。1964年就只有四十八种,到了1966年只有七种。我们中华的重点图书是《文苑英华》,1966年还是出了,但是实际上没有卖出多少。《全宋词》1966年就排好印出来了,没发行,“文革”以后才发行。1966年5月份“文革”开始,一直到1971年,除了一部《周书》,就出了一本章士钊的《柳文指要》。1971年因为毛泽东的意思,要抓二十四史,一部分专家又被借调到了中华书局。如张政烺、王仲荦、王钟瀚、启功等先生,由顾颉刚先生总其成。历史编辑室的几个人就是这样从“五七干校”回来的,赵守俨先生当时就负责二十四史的整理工作。文学和哲学编辑室因为无事可做,有些人员就还在干校劳动。

  《柳文指要》第一次拿来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章士钊曾被鲁迅骂过,在我们心目中是老右派,他的稿子是要特别警惕的,但毛泽东又和他是好朋友。这就比较难办。第一次稿子是我的同事看的,提了点问题,向领导汇报。康生作了批示,大意是现在纸张很紧张,这本书又有想翻案的内容,不给他出。于是稿子被我们退了回去。后来章士钊送去给毛泽东看。毛看了上半部,说很好,还要看下半部。毛还写信给康生。康生一看连毛泽东都点头说好,书也就让出了。稿子再拿来的时候,已经是1966年了,这次是我看的。章士钊的稿子,是一个字都不能动的,书里有不少乱联系反修的内容。当然,技术性的问题也不是没有,但我们心里都清楚这是上头交下来的任务,也不敢轻易发。最后还是打了报告。文化部副部长石西民知道毛泽东支持此书出版,就批准了。批下来,我们就排校,等排校工作都做好了,已经到了1966年5月,“文革”开始,中华书局的造反派把总编辑都打倒了,《柳文指要》的出版自然也就搁置了。清样搁下以后,章士钊拿回去,又作了一些修改,“文革”期间红卫兵上他家抄家,他还拿出毛泽东的信当护身符,把红卫兵挡在了门外。到了1971年,周总理说这书要给章老出,因为毛主席肯定他。那时我还在在“五七干校”。章士钊知道稿子是我们文学组组长徐调孚从杨东莼那里拿的,就指名要徐调孚给他做责任编辑,徐先生已经退休了,本来家都搬走了,这下子就给硬留在了北京。徐先生的夫人当时已经去世,儿子在四川,他一个人留了下来。1973年我从干校回来,出了几本中央交办的书。到了1974年,全国出版的古籍增加到了二十二种,1975年涨到了二十九种。古籍出版进一步的繁荣,要等到“文革”以后了。

  当时古籍整理的人才是怎么培养的?您接触的哪些专家让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程毅中:五十年代末,为点校整理二十四史,不少学者被调到了中华书局。比如,杨伯峻先生是特别从兰州大学调来的,宋云彬先生是从杭州调来的,傅振伦先生则是从中国历史博物馆调来的。有一位老先生叫孙人和,他也是老专家,起先在中央文史研究馆,然后再到中华书局,主要是做顾问。北京大学的古典文献专业1958、1959年开始招生,五年制,1964、1965、66年毕业,我们的主力都是那三届毕业生,中华搞二十四史大部分都是这些人。那时在那些专家老先生的带领下做了不少工作,学到了不少知识,成了中华书局的骨干力量。

  那那时候周振甫先生是青年出版社的编辑,因为开明书店合并到青年出版社,我们要把他调过来,那边不放。徐调孚先生和他关系很好,他们是同乡,他就和青年出版社商量,帮中华看稿子。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抓二十四史,把他调来做校点工作,就留在中华了,文革以后就明确调了过来。他在开明书店的时候就是钱锺书先生的责任编辑,到了中华继续负责看钱先生的书稿。周先生对青年热心指导,是我们编辑的楷模。

  王仲闻先生也让我印象深刻。我的同事沈玉成先生写过纪念他的文章,说他之于王国维是“唐临晋帖,元翻宋本”。沈先生单身,王先生就住中华书局,两人晚上经常聊天,比较熟悉。王先生是中华书局文学编辑室的编外人员,开头一个月给他六十块,后来提到八十块。别人一直当他右派,他自己也这么以为。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弥松颐先生告诉我,他去公安局查过档案,档案里并没有王先生是右派的记载。

  

Comments are closed.

12年是什么年 狗尾续貂是什么意思 尿液带血什么原因 什么是接触性出血 血常规是检查什么的
瑶浴spa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射频治疗 梦见拉屎是什么意思 笙箫是什么意思 缺如是什么意思
再生纤维素纤维是什么面料 dr拍片是检查什么的 七个月宝宝可以吃什么辅食 公检法是什么 为什么小腹隐隐作痛
为什么耳朵后面会臭 广州白云区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10月份什么星座 看破红尘下一句是什么 血小板少是什么病
耳朵长疙瘩是什么原因hcv8jop2ns5r.cn 什么减肥药效果最好而且不反弹bjhyzcsm.com 车震是什么意思hcv9jop2ns6r.cn 什么叫布病wuhaiwuya.com 黄芪泡水喝有什么功效hcv9jop6ns3r.cn
降血脂吃什么hcv9jop4ns1r.cn 手为什么会掉皮hcv8jop4ns3r.cn 水瓶男喜欢什么样的女生hcv7jop4ns5r.cn 净身是什么意思hcv7jop9ns2r.cn 无名指戴戒指代表什么hcv9jop4ns4r.cn
血症是什么病hcv8jop7ns8r.cn 什么茶助眠hcv8jop3ns9r.cn 全身骨显像是查什么的hcv8jop8ns9r.cn upi是什么意思hcv8jop5ns9r.cn 莫逆之交是什么意思hcv7jop9ns4r.cn
葡萄上的白霜是什么hcv8jop7ns2r.cn 海为什么是蓝色的hcv8jop5ns0r.cn 谢娜什么星座hcv8jop5ns6r.cn 尾插是什么hcv7jop4ns8r.cn 焚香是什么意思hcv8jop8ns2r.cn
百度